第(2/3)页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,毫不掩饰地表现出“社会底层人只能给上流人物擦鞋”这一点,因为呈现的方式过于直接,反倒显得非常荒谬,在引人发笑的同时让人心酸不已。 作为“主角”之一的田刚亦是如此。他精神空虚迷茫,没有喜欢的事物,没有奋斗的目标,每天过着规律而枯燥的生活,日复一日,没有特别想要去死的理由,却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。 典型的形象,典型的状态,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人的缩影。 在我听到田刚的自白时,我不可避免地在心里与他做着比较,在比完并获得胜利之后,我感到一阵得意。 然后我意识到,原来我在担心自己沦为和田刚一样庸庸碌碌的人。 这个认知令我有些心虚,紧接着田刚被同事兼前辈的王大力安慰,我第一时间和田刚一样觉得王大力“大家活着就是为了消除焦虑,然后再焦虑,再消除,所以不用太勉强 用太勉强自己”的理论很有道理,随即又莫名非常抗拒,复盘的时候才想到,原来在那一瞬间,我心里想的是: 田刚被王大力的看法安慰;我也被王大力的看法安慰 田刚=我;我=田刚 而我在心底又“看不起”田刚,不想和他画等号,所以当时才浑身不舒服,想要通过否认王大力的论调,来达成“我和田刚不一样”、“我们不是同一种人”的自我安慰目的。 不得不说,让田刚做“主角”,实在是锐利的一笔。 因为是主角,所以观众会下意识地代入,但又因为主角是这样的人,所以观众会急着挣脱代入。 在自我拉扯间,结合《白昼之雨》的剧情,就会产生奇妙又微妙的观看体验。 后面田刚与莫森的对话也给人类似的感受。 田刚接受了王大力的观点,认为尽管现在自己还处于社会底层,但底层也有底层的幸福快乐,没有必要一直焦虑着,学会与焦虑共存,知足常乐,慢慢进步就好。 而莫森毫不留情地反驳道: “少做梦了。只有还能为幸福打拼的人才会拿这种理由安慰自己。可话又说回来,如果他们有那个本事爬到高处去,根本也不会窝囊成现在这样。” 相当尖锐的话,不仅让当时坐在他对面的田刚既尴尬又心虚,也让屏幕外的我们被戳中,觉得刺耳,反感,甚至恼羞成怒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