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方木泉今天连续看了三遍《白昼之雨》。 他此前有意规避着外网的剧透,对这部影片剧情的了解仅限于它的宣传语和标签。因此,在真正走进电影院之前,方木泉始终以为这是一部主要讲述犯罪,掺杂“恋爱”和“搞笑”元素的恐怖片。 没想到,背刺来得如此突然。 这当然不是说《白昼之雨》的标签打得不对(虽然确实有诈骗嫌疑),而是指方木泉猝不及防地被“雷点”击中,以至于在电影放映的后半段,他只是一手扶着本子,一手握笔,保持着这个姿势呆愣愣地看着屏幕,什么都没有记录下来。 方木泉遭受过校园暴力。 他已至中年,还差一岁便是不惑,漫长的岁月足够他治愈昔日的创伤,他也的确从当年的阴影里走了出来,成为一名诚恳老实、今年刚刚荣升金星的知名影评人。 但饶是如此,在面对校园暴力相关题材的作品时,方木泉还是会给自己多留一些空间和余地,等做好心理建设之后再正式观看。 结果《白昼之雨》藏得太深,半点风声不露,方木泉惨遭背刺,看完首映的反应与旁边其他观众毫无区别:沉默,叹息,眼圈泛红。 他走出影院,当时还是上午,和煦的阳光抚慰着他的情绪,身为影评人的专业素养也在心境平复后重新探头。 于是方木泉转身买票重刷。 第二遍《白昼之雨》,他没像上次那样失态,然而秦绝的演绎还是轻而易举地抓 举地抓住了他的心绪,下意识吸鼻子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再次泪目。 感性压倒理性,方木泉的笔记末尾又是一片空白。 他长叹一声,这次连走出电影院再往回折返的步骤都省了去,干脆地掏出手机,线上订票,再到机器前自助取票,一气呵成。 第三遍,总归有前两次的洗礼,方木泉状态渐佳,终于能够从一个专业的影评人而非观众的视角来看待《白昼之雨》这部电影。 三刷完毕,对饥饿毫无所觉的方木泉满心感慨地得出十分废话的结论。 《白昼之雨》能荣获“最佳影片”奖,秦绝能成为“海明珠”影帝,都不是没有原因的。 有一种卓越叫众望所归,有一种优秀叫有目共睹。 踏上回程路的方木泉几乎能不负责任地说出一句话:所有觉得秦绝在这部片子里演技不行的人,肯定都没有耐心地看到最后。 笑眼落泪,令人震撼的表演。 作为从《囚笼》开始便对秦绝这个演员有所关注,偶尔也以“伯乐”一词自我调侃的影评人,方木泉在买票前就决定要认认真真、仔仔细细地品读《白昼之雨》,和《白昼之雨》中秦绝的精湛演技。 现在却沉默着,不知道该写什么。 其实“校园暴力”这个诱因并不罕见,小到刑侦剧里的罪犯,大到星火寰宇(starfireuniverse)公司打造出的超级英雄宇宙,沉迷该系列的电影粉丝们都经常吐槽“这年头反派要是没点心理阴影、童年惨案,根本不好意思出来当反派”。 方木泉自己就是主打恐怖、犯罪等题材的影评人,对“因为遭受过家庭暴力/校园暴力从而心理扭曲走上犯罪道路”这样的情节已经见过太多。说句有点缺德的话,很多作品里这种设定几乎可以说是成为了一种“时尚单品”和“万金油”,假如创作者想要洗白反派,或想给犯罪分子的形象塑造找个过得去的理由,那么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安排一个悲惨的童年。 可《白昼之雨》不太一样。 它与常见的作品不同,并没有一上来就把校园欺凌的场面鲜血淋漓地展现给观众,以此营造冲击感,获取强烈的共情。 它给出的只是结果,多年后的结果,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那些在青春期“已经发生过”的故事。 很像在偷懒。 但传达出来的却更多是残酷。 因为“已经发生过”,直接等同于“无法被改变”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