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千零七十九章示巴女王的踪迹-《寻宝全世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那座方尖碑就像一根擎天柱一样,矗立在花岗岩基座上,直指天空,颇为震撼!

    “先生们,阿克苏姆的方尖碑跟你们之前看到过的埃及方尖碑有所不同,阿克苏姆方尖碑往往是用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,制作难度极大。

    在基督教传入埃塞俄比亚之前,也就是公元四世纪以前,埃塞俄比亚统治者动用大量资金和人力建造巨大的石碑,来为国王们树碑立传。

    人们将一座座高大的方尖碑树立在举行葬礼的广场,用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吉斯文,来记载国王们的丰功伟绩,并标记国王们的陵墓。

    在这些古老的方尖碑上,还雕刻着很多精美的图案和花纹,通过研究这些文字和图案,我们能一窥阿克苏姆皇帝时代的古老历史,……”

    方尖碑广场负责人开始进行讲解,介绍着这里的情况。

    大家一边聆听这位提格雷人的讲解,一边在这片古老的方尖碑广场上参观游览。

    这里没有任何跟现代有关的东西,所有东西都保持原来的模样。

    在这里,时间好像停住了一般,停在了一两千年前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代。

    行走在这片古老的广场上、行走在这些断壁残垣中,大家就像是在跟历史对话,就像走进了阿克苏姆的历史、走进了埃塞俄比亚的历史。

    说话间,大家已来到广场中央那座最高大的方尖碑前。

    这座方尖碑矗立在一个长方形的花岗岩基座上,前面有十几级台阶,四周有许多石墩及护栏,将这座方尖碑包围了起来。

    行至这里,大家纷纷停住脚步,抬头仰望着这座高耸的古代建筑。

    “先生们,这是埃塞俄比亚现存最高大的方尖碑,它高约24米,重达两百吨,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,是埃塞俄比亚文明的象征。

    二战时期,意大利***独裁者墨索里尼下令将这块方尖碑运到意大利,并把它竖立在罗马城,作为意大利战胜埃塞俄比亚的象征。

    1947年,意大利向联合国承诺将归还劫掠的所有埃塞俄比亚文物,之后几经波折,这座象征埃塞俄比亚文明的方尖碑才得以回归,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大约四十分钟后,大家才参观完毕。

    事实上,大家只参观了几座比较重要的方尖碑。

    其余那些相对矮小一点的、以及坍塌的方尖碑、还有众多建筑废墟和地下建筑群,因为时间的原因,并没有逐一参观。

    此时,三方联合探索队伍的众多成员和专家学者,以及众多探索装备及物资,都已进入了这座方尖碑广场。

    结束参观后,叶天就来到三方联合探索队伍集结的地方。

    他先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,然后对现场众人说道:

    “伙计们,咱们可以开始行动了,探索这座古老的方尖碑广场,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,在行动过程中,大家务必小心谨慎,不要造成任何破坏。

    还是跟以前一样,大家两两一组,每组一台脉冲金属探测仪,将方尖碑广场的每一寸地面都仔细扫描一遍,大家一旦有所发现,记得立刻通知我。

    咱们今天要探索的地方,不但包括方尖碑广场地面以上的建筑,也包括地面以下的建筑,大家先探索地面上的建筑,地面以下的部分晚点再说。

    这里面积很大,视野比较开阔,在探索过程中,大家一定要互相照应,尽可能不要脱离相邻探索小组的视线,我也会安排安保人员跟随保护大家。

    方尖碑广场周围的情况,大家也都看到了,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,如果咱们遭遇袭击,大家务必记得,一定要就地隐蔽,千万不要到处乱跑!”

    话音落下,大家立刻齐声回应道:

    “明白,斯蒂文,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!”

    接下来,叶天又说了一些注意事项,这才结束讲话。

    随后,他又让科尔他们调配武装安保人员,跟随各个探索小组行动,以策安全。

    布置完毕后,众多三方联合探索队伍成员,立刻行动了起来。

    大家纷纷打开那些金属行李箱,从里面取出脉冲金属探测仪和其他探索设备,以及凯夫拉防弹衣,迅速装备了起来。

    紧接着,各个探索小组就分散开来,依据叶天他们提前制定好的方案,各自确定一片区域,展开了探索。

    叶天自己也带着一个探索小组、以及几位专家学者,向方尖碑广场内的一片废墟走去。

    跟随一起过来的,还有约书亚和阿克苏姆副市长等人。

    非但他们,身处方尖碑广场内的几乎所有人,都关注着这边的动静。

    大家都想看看,叶天能否再次创造奇迹,带给所有人一个巨大的惊喜!

    片刻之间,叶天他们已来到一片坍塌的方尖碑废墟前,准备展开探索。

    这是整个广场最大的一片方尖碑废墟,地面上散落着多达几十块的方尖碑残片,这些方尖碑残片有大有小,分布在一片长达三十米左右、宽约十米的区域。

    非但如此,在这些数量庞大的方尖碑残片下面,还有两座古代建筑遗址,以及一段蜿蜒曲折、保存完好的地道。

    行至这里,叶天先是观察了一下情况,然后向同组的一位考古学家点了点头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