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千零一十五章热情的款待-《寻宝全世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随着车队驶入旷野,来自周围的袭击和充满恶意的目光,都已消失不见。

    直到此时,大家才得以欣赏车窗外的自然风光,近距离了解这个位于非洲屋脊上的国家。

    埃塞俄比亚,位于非洲东北部,是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家。

    在所有非洲国家中,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埃及可将其历史追溯到古代。

    但是,由于接连不断地被征服,埃及已日益与其古代文化隔离,而埃塞俄比亚却将其独特性保留到了二十世纪。

    在一些已发现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可以看到,早在公元前两千年,埃塞俄比亚高原就已有了文明。

    古埃及的法老们曾派出船队和驼队,前来这里购买香料和药物之类的珍贵物品。

    甚至有些法老认为,古埃及曾从埃塞俄比亚接受神性,埃及称埃塞俄比亚为朋特,或上帝的土地。

    古希腊人则认为,埃塞俄比亚是最早种植小麦和橄榄树的地方。

    这些有关埃塞俄比亚的传说,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证明确实是真的。

    远古时代后,埃塞俄比亚经历过诸多不同王朝的统治,以及短暂的被殖民历史,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明,直到现代。

    埃塞俄比亚高原土壤肥沃,气候温和,东面濒临船只来往频繁的海洋,可以当作堡垒守卫,抵御周围沙漠地区心怀敌意的人们。

    因而相对比较安全,埃塞俄比亚才能完整地保留两个同样有天赋的民族,在古代邂逅并缓慢地融为一体而遗留下来的独特文化。

    这两个民族是,可能是土生土长的库施特族,以及可能自阿拉伯半岛迁居而来的闪米特族。

    以色列人恰好是闪米特人的一支,他们自耶路撒冷迁居而来,一直在这里生活了两千多年,形成了贝塔以色列人!

    而这,正是三方联合探索队伍来这里的原因。

    埃塞俄比亚地处高原,平均海拔在两千五百米到三千米之间。

    高原上还耸立着很多海拔超过四千米的火山山峰,显得十分宏伟壮丽!

    非洲很多著名的河流都发源于此,比如青尼罗河、阿特巴拉河、朱巴河等等。

    这些湍急的河流就像手术刀一般,将所流经的区域切割成一块块顶部平坦、边缘陡峭的桌状台地。

    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,有一条宽四十到六十公里的巨大裂谷,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北段,裂谷底部有诸多湖盆。

    埃塞俄比亚高原虽然接近赤道,但由于海拔较高,这里的气候并不是太过炎热,还算比较宜人。

    这里干湿季明显,六到九月是雨季,十月到次年五月是旱季。

    三方联合探索队伍进入埃塞俄比亚时,正好是雨季末尾,再加上这里地处高原北部,降雨相对较少,是一个不错的时节。

    如果不考虑、或者选择性地忽视埃塞俄比亚人对待三方联合探索队伍的态度,这也算得上是一次不错的探索之旅。

    至少在风景上来说是如此!

    进入埃塞俄比亚境内之后,大家的视野里顿时多了很多绿色。

    这里虽然也有沙漠,但已不像大家之前经过的撒哈拉大沙漠和阿拉伯沙漠那么荒芜了,至少能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气息!

    随着车队逐渐深入埃塞俄比亚,公路两旁的绿色也越来越多,景色也愈发美丽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联合探索车队一直在爬坡,再加上路况比较糟糕,速度自然快不起来。

    向前行驶了大约十几公里,车队又进入下一座城镇。

    跟之前的待遇一样,联合探索车队又遭遇了埃塞俄比亚人的热情款待。

    但是,用来款待联合探索车队的却不是美食和醇酒,而是石块和砖头、此起彼伏的谩骂、以及无数高高竖起的中指。

    非但如此,埃塞俄比亚人还往道路中间扔了几辆破烂的牛车,将这条本就不宽的公路彻底堵死了。

    联合探索车队不得不停下,等待埃塞俄比亚军警挪走那几辆堵路的牛车,然后才能通过!

    但那些埃塞俄比亚军警却消极怠工,只派出几个人去干活,其他人却站在一旁看热闹,嘻嘻哈哈的。

    那几个干活的埃塞俄比亚军警也在磨洋工,花了十几分钟,才将那几辆破烂牛车给挪走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,联合探索车队又承受了不知道多少石头和砖块的袭击,将车队里这些以色列军车砸的乒乓乱响!

    也就是这些以色列军车的防护能力非常出色,所以才没有什么损失,也没有人受伤。

    至于谩骂声、以及各种侮辱性的手势,更是此起彼伏,从未断绝!

    看到这种情况,联合探索车队里的每一个人,都有种恍若身处加沙地带的错觉。

    以往大家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场面,那就是以色列军队进入巴勒斯坦人控制区的时候,才会遭遇巴勒斯坦人的这种石头雨款待。

    但是,这里并非加沙地带,而是埃塞俄比亚。

    在加沙地带,以色列人占据着压倒性优势,可以快速出动大量全副武装的军警进行弹压,尽可能控制住局面。

    如果局面恶化,濒临失控,以色列军警就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,迅速挽回颓势,重新掌控局面。
    第(2/3)页